钱逊:读经典,学做人
以往大家都说跟着感觉走,只要自己高兴就好。如此下去,人的精神却并没有一个支撑。现在我们大家都在谈先做人后做事,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解决一个做人的问题,就是大家都要思考,到底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去做。
文∕本刊记者 李路 常强
□本刊记者
■钱逊
以往大家都说跟着感觉走,只要自己高兴就好。如此下去,人的精神却并没有一个支撑。现在我们大家都在谈先做人后做事,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解决一个做人的问题,就是大家都要思考,到底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去做。
企业家不单单要把企业当成生产物质产品的场所,更要把企业打造成一个生产精神产品的基地。中国未来社会教育的主要基地,在企业,而不在社区。
□:许多人都反映,在当今中国,青少年的精神信仰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年轻人的人生理想与追求至关重要,因为这不单单关系到他们的未来,更关乎祖国的前途与命运。您如何看待青少年的信仰危机现象?
■:青少年正确人生目标的确立和人生信仰的树立,完全依靠他们的自发是不行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帮助解决青少年解决理想困惑,标准答案肯定是没有的。我感觉“文革”以后,这个问题比较突出,青少年的信仰危机一直存在,人们也一直都在探讨解决出路。你们可能不太知道,在“文革”刚刚结束没几年,《中国青年》杂志上就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晓”的来信,名字叫《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信中内容就反映了当时中国青年人对前途的迷茫和对人生信仰的困惑。
改革开放之后,起初大家还都感觉很有奔头。但没多久便出了问题,当时流行一句话,叫“穷得只剩下钱了”。我在家里就曾接到过一个人的电话,那个人便感叹只剩下钱了。到了后来,有流行一句话,就是“跟着感觉走”。一直以来,我们青年人竟然变得越来越没有理想和追求了!这个问题绝对不会自然就过去的,它需要我们去探讨,去解决。现在党中央为什么提出来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是要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好多家长,都表达了对这个问题的忧虑,他们反应很强烈。为什么读经活动越来越红火,就是因为它有这个社会基础。大的方向党中央提出来了,具体我们怎么去落实,我们还得要回头到传统文化中去寻求解决途径。我们求诸传统,当然不是复古,这是两码事,必须要分清楚。
上世纪一百年来,我们一直提出要批判传统,这样的口号一直喊到了“文革”。时至今日,弘扬传统文化成为了时代的共识,这个方向性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而关键是怎么去做。很多学者也在通过不同的平台与方式,宣扬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包括于丹讲《论语》,为什么反响这么大,就是因为社会有这方面的需求。在弘扬传统上,年轻人有比老一辈强的地方,他们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更有利于承担这项工作。
□:刚才您也提到了构建精神家园的问题,那么在您的心目中,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体应当是什么样子的呢?
■:简单点,就是人人都学会做人。人的精神需要有一个安顿的地方,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安顿心灵。人的物质生活方面,最大的问题是房子问题。房子问题是一件大的事情,因为它是我们人类物质生活的家园。而在精神方面,以往大家都说跟着感觉走,只要自己高兴就好。如此下去,人的精神却并没有一个支撑。现在我们大家都在谈先做人后做事,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解决一个做人的问题,就是大家都要思考,到底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去做。除了传宗接代、衣食住行那些物质上的问题之外,我们现代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的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至关重要,您认为我们应当如何具体去做?
■:我觉得我们还是应当在继承并发扬中华文化的基础之上去树立。核心问题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或者说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问题;另一个是解决个人与群体关系的问题。
现在我们总是过于追求物质利益,或者说太功利化了。我认为作为一个人,不能只追求物质的东西。毫不否认,“食色,性也”,物质的东西是人的基本需求,不可或缺。但只看重这一方面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更高更远的目标与理想,所以我们还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群体如何与个体相融合的问题。中国古代一直都在强调,个人要放在群体之中,对此,古代先贤有大量的相关言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凡此等等。传统文化允许个人的存在,但要求我们必须把群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所以,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我们中国人最核心的东西,这一套理论可以与西方的人生观相对立。西方重视个人利益,主张以个人为中心,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这里面就有这么一个疑问: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之下,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有没有用处?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我们能不能完全抛弃掉传统的东西?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近代现代以来,我们出现了许多的“精神”,比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而这些精神,无一不是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说,正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神,支撑并指引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不屈不挠,顽强进取。
其实这些东西,在本质上是与马克思主义是完全一致的。不信您瞧,我们党的领导人,在重大场合都会强调要把民族大义放在首位,都要强调要为人民服务,这其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宣扬的价值观念是一致的。虽然时代内容不一样,比如岳飞需要保卫宋朝,林则徐需要保卫清朝,但最基本的价值观念还是没有变化的。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之下,这些东西都是不可或缺的。请您再谈一谈另一方面。
■:另一方面,一个人的生活追求,是不是仅仅限于物质方面呢?现在大家处处都讲究竞争,甚至连小学生都是这样。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则要求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需要在竞争之外,学会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学会在意别人的感受。
□:您的这个观点同样可以用在企业家的身上。
■:是的。作为工作,企业家需要不断地挣钱;而作为一个人,他不能把所有的经历都局限于赚钱上。比如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诚,他们不单单是成功的企业家,更是大慈善家。所以,追求利益不是一个人的全部生活,一个人还需要有更高的追求和理想,还需要有家国情怀,学会为他人着想。
□:您认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什么方式为最好呢?
■:诵读《论语》的方式还是值得大家大力提倡的。这些年,许多人请我去做讲座,我都是这个题目——“读《论语》,学做人”。刚才我们讲了那么多的价值观,其源头还是在《论语》上。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应当从读《论语》入手。很多人都讲“半部《论语》治天下”,他们希望通过读这本经典来实现治国平天下,而他们往往忽略了,最为根本的,还是“修身”。做事情,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做人问题。
□:现在社会上有好多普及传统文化的活动,有的诵读《论语》,有的诵读《三字经》,有的诵读《弟子规》。这些活动都非常有意义,传承经典,先从最普及的东西抓起。通过诵读经典,让大家引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然后再实现由学习而践行。
■:其实《三字经》、《弟子规》不算“经”,也不能算是经典,它只能算是儿童的蒙学教材,入门所用。我们的孩子,在对传统文化一无所知的前提下,通过诵读这些教材可以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其作用不能夸大。现在就有这么一种观点,有人认为《弟子规》是四书五经的源头,这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弟子规》都是行为规范,是对《论语》的践行要求。所以读经典,最基本的还是《论语》。有人主张《周易》,这本书有些深度,普及起来困难比较大。
□:目前,有许多企业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有的去参加国学培训班,有的把经典书籍视作掌上珍宝。您如何看待企业家的这种文化饥渴现象?
■:现在的确有一些企业家是非常喜爱传统文化的。不过其中有一些企业家,存在着浓厚的功利性色彩,他们把文化当做了一种工具性的东西,总是希望能够从中找到治理企业、发展经营的一套方式或方法。而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企业家把自己对文化的热爱,转化为个人的一种修行。
提升一个企业的文化境界,最重要的在于企业家本人,企业家的素养直接决定企业的性质及发展。所以我和一些企业家在一起的时候,经常对他们讲,企业家不单单要把企业当成生产物质产品的场所,更要把企业打造成一个生产精神产品的基地。中国未来社会教育的主要基地,在企业,而不在社区。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秉持优秀文化精神,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经济越发达,企业的作用就越关键。所以,儒家的根本问题,最后都会落实到“人”的身上,都是要解决一个人的问题。值得欣慰和乐观的是,目前,一些境界高的企业家,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钱逊,1933年生,籍贯江苏无锡,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之子,知名学者,曾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于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子学会等诸多学术团体担任职务。著有《论语浅解》、《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平天下——论语的处世智慧》等专著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