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时空的对话 > 儒学大家

解读季羡林先生的精神世界

2012-11-08 15:29:00作者: 来源:儒风大家

他曾经留学德国,沐浴欧风十几年;他浸淫中亚语言,研究东方半个世纪;他在晚年发出“东方文化崛起”论,震撼了西方世界,也唤醒了中国自卑的灵魂;他疾呼建立“大国学”观,让中国文化的视野放大了几十倍;他主张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为开放的中国奠定了理论基石;他提出“和谐”理念,让整个世界折射出儒家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光芒。

  为万世开太平

  ——解读季羡林先生的精神世界

 

  赵金庆
  

  季老走了,平静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他钟爱眷恋的世界。世人的喧哗依旧,媒体的怀念,铺天盖地。各种荣誉称号,各色五彩桂冠,全部戴在他灵魂升天后留下的名字上。再过一段时间,新的社会热点出炉,媒体的焦点会很快转移,人们会渐渐遗忘一个寿终正寝的世纪老人,一个读书人、一个学问家。人们还要上班挣钱、升职、继续各自的盛业,太阳照样每天按时升起,按时降落。人们发现,生活还是老样子,天下熙熙,还是皆为利来,再过若干年,好奇的孩子们会问:季羡林是谁?

  这就是这个庸常的世界,可爱而又残酷。大家在一个资讯泛滥、信息塞车的社会里,争夺的是眼球经济和话语霸权。从季老逝世这一事件激起的社会反响来看,更是如此。大家争着出来亮相,争着说个子丑寅卯,聒噪不休,却很少有人真正能够走进季老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去用心解读一个世纪老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的喧嚣与一个老人究竟有多少关系?季老旷代之绝学有几个人懂得其价值和意义?季老世界中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精神遗产?去掉光环后的季老活在怎样的一个世界里?作为一个仅见过季老一面、也没有和季老请教过几个问题的人,我想通过他老人家留下的一些观点和思想,作为进入一个老人精神世界的不同的线索和门径,追索其精神的轨迹,或许能对大众对社会有一点点价值罢。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季老的一生中,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对季老是有知遇之恩的,陈寅恪先生的这一精神内核同样深刻地影响了季老一生。季老,首先是一位独立的、自由的、有良知的现代知识分子,读无人能懂的书,做无人能解的学问,这是季老贯穿一生的主要角色。

  “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这是季老非常佩服的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的座右铭。梁先生是一位刚直不阿的大儒,其人其品,对季老影响甚大。季老是一位有脊梁的知识分子,虽在文革中遭受非人的折磨,也能做到不坠青云之志,作为守门人翻译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恢宏九万行的诗篇,是一个困厄中的知识分子的血泪写照。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季老的恩师胡适先生的治学名言。验之季老亦然。季老用十几年的时间创作《糖史》,遍览古今中外浩瀚的典籍,再用十几年的时间,研究天书吐火罗语的《弥勒会见记》,皓首穷经、呕心沥血、孜孜不倦,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试问当代中国,能有几人做到?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马寅初先生的立世箴言,也是季老激赏的人生立场。我们知道,季老毕生致力于印度、中亚语言学研究,是一代语言学大师,晚年先生耽迷于义理之学,发表了很多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观点,最著名的就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的东西方文化兴衰论。可谓世界轰动。这个观点我个人非常赞同,但也有很多学者不认同。季老至死坚持这样认为,也体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宁鸣而死”的独立精神。

  “独共南山守中国。”这是季老题写过的一句唐朝诗人李贺的诗。季老的爱国情怀是终生不渝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季老身上,有着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季老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一代鸿儒,身上有着传统文士的民族精英意识,把传承民族历史文化、肩负历史的重任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来看待。斯文在兹,舍我其谁?这种家国情怀,这种历史使命的担当,让当代那些靠抄袭、靠送礼搞关系评职称的所谓教授、所谓校长岂不羞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季老生前特别喜欢书写横渠先生这段名言。这也是一个儒者最高的理想境界——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的意义,继承前世圣贤已经中断的绝学,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季老坎坷又辉煌的一生,完美地实现了作为一个儒者的理想。这是季老的精神世界里最灿烂的珠峰。

  季老走了,带走了一个世纪,带走了一个时代。他曾经留学德国,沐浴欧风十几年;他浸淫中亚语言,研究东方半个世纪;他在晚年发出“东方文化崛起”论,震撼了西方世界,也唤醒了中国自卑的灵魂;他疾呼建立“大国学”观,让中国文化的视野放大了几十倍;他主张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为开放的中国奠定了理论基石;他提出“和谐”理念,让整个世界折射出儒家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光芒。

  “国之魂魄,民之肝胆。”这是季老的《泰山颂》中的一句,歌颂的是中华的象征、中国的灵山——泰山,也是他一生坚守的“修齐治平”“温良恭俭”的中华美德的精神隐喻。

  泰山颓兮!哲人其萎兮!文明薪火的相传,文化自信的建立,文化精神的重塑,长路漫漫。愿天下仁人志士,自强不息,铭记以季老为代表的一代学人,沿着他们开创的精神大道,用中华智慧的光芒,照亮未来的世界。

  谨以此文记念我们时代的精神导师季羡林先生!

责任编辑:余梁
分享:
更多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