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时空的对话 > 儒学大家

音容犹在 大师远行

2012-11-08 15:33:00作者: 来源:儒风大家

7月11日早晨9点半左右,我突然接到钱文忠教授的一条短信——“季老今晨辞世!”而我不敢相信这个消息,立即给季老的儿子季承打电话求证,季承沉痛地说,老人已于8点50分走了,他正在301医院病房收拾老人遗物,过一会儿温总理要赶过来,为季老送行。

    王大千

 

  7月11日早晨9点半左右,我突然接到钱文忠教授的一条短信——“季老今晨辞世!”而我不敢相信这个消息,立即给季老的儿子季承打电话求证,季承沉痛地说,老人已于8点50分走了,他正在301医院病房收拾老人遗物,过一会儿温总理要赶过来,为季老送行。

  事后,我们到家中慰问季承先生时,得知了季老走的前一天的情景。季承先生说,几天前,我们还跟季老说,就要给你祝寿了,你准备了什么礼物?季老说,我没有什么礼物。大家就说,那你给我们写幅字吧!头一天(10日),季老状况很好,写了三幅字:一幅是给著名诗人臧克家故居题的字;一幅是写给汶川广济中学的;还有一幅是给“孔子卫视”(原黄河卫视)题的词“弘扬国学,世界和谐”。当时我们说忘了写日期了,季老还说,笔墨都收起来了,明天补上吧。谁也没想到,“弘扬国学,世界和谐”,竟成了季老的绝笔,也成了季老留给我们这个世界最后的箴言。

  一直陪在季老身边并护理季老的岳姐回忆,就像所有得道的高

  僧大德那样,季老看上去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平静而安详地睡着了……这正应了先生常吟诵的那首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心系国学,情系家乡

  季老晚年始终关心的文化学术主题就是国学。今年春天,季老为北方传媒集团出版的《中国通史》题辞:“普及中国史,提倡大国学。”“大国学”的视野,对学界的影响可谓振聋发聩,再次显露季老立足东方、融贯中西的远见卓识。

  对于季老提出的大国学概念,钱文忠教授曾经对我说:“先生在临终前还在思考中国的多元社会问题,世界与中国的关系,56个民族的文化融合问题等等。他的这些思考似乎与今天的现实有着冥冥之中的联系。”

  多年来,作为中国孔子基金会的顾问,季老对基金会弘扬孔子文化的各项工作一直默默地支持着。前年,季老给基金会和山东电视台主办的大型国学讲坛——“新杏坛”欣然题词;去年,季老为基金会专门题写了会训——“厚德、好学、笃行、和谐、日新”,如今基金会的员工走到季老题字的巨幅会训墙边时,仍不免睹字伤怀,唏嘘不已。

  基金会、山东电视台和凤凰星传媒联合投资5000万拍摄大型动漫《孔子》,我前往北京请季老题写片名。几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我仍然记得很清楚:季老认真地写完“孔子”两个字后,又恭恭敬敬地落款“季羡林敬题”。季老题字一般只是落款“季羡林”,这个不被人注意的细节,充分体现了季老对至圣先师孔子发自内心的敬意。可以告慰季老的是,大型动漫《孔子》即将于9月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他老人家非常关心的一个文化项目终于变成了现实。

  今年3月,基金会的重要项目——“论语普及工程”开办伊始,我又专门进京向季老请教,并请他为基金会即将创刊的大型人文杂志《儒风大家》题辞。季老非常高兴,挥毫题写了“论语普及工程”和“传承经典、经世致用”几个大字。当时季老的助手蔡德贵教授也在现场。后来,蔡教授说,过去季老题字使用软笔,因为季老眼睛不好。今年经季老同意,专门给他老人家准备的毛笔,所以这几个字更能体现季老书法的功力,也更加显得苍劲老辣,虽是一挥而就,但给人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感觉。

  作为从齐鲁大地上走出去的一代文化大师,季老的乡情乡思让人感受到他对故乡的真挚的情怀。去年9月份,孔子基金会秘书长梁国典和我一起陪同山东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李群去探望季老。谈话中,李群部长说:“我比您老小了半个世纪。”季老非常敏捷地说:“小半个世纪还多一岁。”李群部长请他担任第十一届全运会和中华文化标志城总顾问,季老欣然应允。还和李部长兴致勃勃地聊起他五十年代访问苏联的情形。

  尽管是一位走遍世界的东西方文化大家,季老的纯真质朴是出了名的。他喜欢吃家乡的油旋,喜欢穿家乡的布鞋。前不久,我和临清市委书记张旋宇去探望他,给他带去了家乡的地图。那时季老眼睛不好,根本看不清地图上的地名,但他极力辨认着,用双手抚摸着地图,那浓的化不开的故乡情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今年夏初,季承说要替他回临清老家官庄看看乡亲们,季老听后念念不忘,几次催促季承说,你怎么还不走?对故土的强烈思念溢于言表。

  季羡林研究   任重而道远

  中国孔子基金会根据学者的建议,在征求季老的意见后,经中国孔子基金会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报山东省委宣传部同意成立了季羡林研究所。2005年8月6日我们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孔子基金会季羡林研究所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季羡林研究所的成立,也标志着国内“季学”研究有了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季羡林学派”有了正牌军。

  四年来,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季羡林研究所积极开展工作,已经取得了一批成果,先后出版了《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东方学人季羡林》、《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传》等10多部著作。季羡林研究所还专门创办了研究季老学术文化思想的《季羡林学刊》,在文化学术界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

  2007年9月25日,设在济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季羡林研究所办公大楼正式落成。研究所大门口,高挂着由已故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题写的“季羡林研究所”几个遒劲的大字横匾。

  前不久,季老之子季承已经应邀担任季羡林研究所的顾问;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蔡德贵教授为季老做的口述史已经结束,孔子基金会正准备出版这部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口述史。由孔子基金会合作拍摄、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主讲的12集电视专题片《我的老师季羡林》已经由中央电视台录制完毕,将于近期播出。6集电视专题片《季羡林》马上开机,临清市筹建的“季羡林纪念馆”已经基本建成;孔子基金会专门给季老铸了两尊铜像,一座安放在济南的季羡林研究所,一座赠送给了季老的家乡。中国孔子基金会近期将与文物出版社联合出版《季羡林书画藏品集》。

  音容犹在,大师远行。一个时代结束了。

  (作者为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本刊总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
分享:
更多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