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大众日报:当年看似荒谬如今成为常识
时光飞逝,大众日报迎来了75周岁生日。1957年,反右派斗争起来以后,他的办两张报纸的主张成为“反党言论”,被批判为“以群众性代替党性”,“以资产阶级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代替无产阶级的严肃性”。
□ 方 正
时光飞逝,大众日报迎来了75周岁生日。作为一名曾在大众日报工作过24年、如今90岁的老报人,我有个很大的感触:当年看来不可能的事情,现在都成为现实;当年看来“政治上不正确”的想法,现在都已经成为常识。时间能够改变一切,时间能够证明一切。
1945年,我在泰安地委机关从事宣传工作。8月16日,我接到上级电报,调我去大众日报第一前线记者团当记者,要求“见电即行”。我安排好即将分娩的妻子,第二天一大早就动身,一路独行,跌跌撞撞,终于到了沂源,找到了组织。此后几年里,我先后在鲁中大众报社、鲁中南报社任职。1955年,我调任大众日报副总编辑。
那时候大众日报总编辑是刘建同志。他是个很好的同志,读过私塾,上过高中,具有不同寻常的见识和睿智。他曾提出一个观点,我们应该办两张报纸,一张是指导工作的,一张是群众性的。这第二张报纸,要办得活泼一些,多些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作为大众日报的补充。他甚至表示,如果上级同意办两张报纸的话,他愿意带头去办他说的这第二张报纸。
这个观点,在当时是不被接受的。1957年,反右派斗争起来以后,他的办两张报纸的主张成为“反党言论”,被批判为“以群众性代替党性”,“以资产阶级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代替无产阶级的严肃性”。结果,他被当作右派批斗。不久,他就自杀了。直到1979年,他才得以“三恢复”(恢复党籍、恢复职务、恢复名誉)。
可是,谁又能想到,仅仅三十多年后,在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下,中共山东省委就正式作出了由大众日报创办齐鲁晚报的决定。这是一张内容生动活泼的报纸,与刘建同志当初的主张不谋而合。我们真应该对他表示由衷的敬佩和深切的缅怀!
文革之后,整个社会的气氛开始舒缓,不断传出要平反的消息,我也得以重返编辑部。
1978年11月20日,我编发了一篇张单生、何荣德写的稿子,题目是《实行杀猪“两把刀”促进养猪事业发展》,讲的是菏泽地区允许人民公社社员在完成生猪派购任务的前提下,可以自宰自食、自行处理生猪,打破了食品公司对杀猪权的垄断。我曾在农村接受劳动改造,了解农村的情况,知道这对当地群众来说是一件好事。于是,我自己动手,为这篇稿子配发了一篇300字的短评,号召各地学习菏泽地区的经验。
这篇稿子和短评发在了大众日报1978年11月一天的头版头条。没想到,这引起了轩然大波。省食品公司一位负责人找到报社,质问报社根据谁的指示发表这篇文章,是否获得了省委批准。那时候,普遍的观点认为,如果没有国家计划,人民生活必然陷入困苦和混乱。所以,食品公司理直气壮地宣称:老百姓没肉吃,就让他们来大众日报要!
当时,虽然已经有了改革的气息,但是由于刚刚经历一场浩劫,大家都谨小慎微,不敢轻易表态。这件事之后,我又渐渐脱离了采编一线。1979年“三恢复”后,我离开大众日报,到省人大工作。
现在,社会进步了,再回头来看这些事情,都具有很强的时代烙印。当年被猛烈批判的观念和思想,现在都已成为司空见惯的常识。
对比我们那一代人,现在的新闻工作者可以说是很幸运很幸福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作者简介:方正,1923年5月生,1945年8月任大众日报第一前线记者团记者,1955年4月任大众日报副总编辑。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恢复党籍、职务、名誉,任省人大办公厅第一副主任。1983年底任省委党史资料征委会副主任。1991年底离休。
原标题:当年看似荒谬如今成为常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责任编辑:王晓亮